museums_london

museums_london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博物館介紹: 巫館恫 嚇破膽博物館

每趟出門,遊博物館幾乎是指定動作。每個城市必遊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到過了,說的是大英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等。近年我銳意發掘新意思,參觀那些奇怪有趣的博物館。在英國康沃爾(Cornwall),我就發現了一所詭異的巫術博物館(Museum of Witchcraft)。


來到英國康沃爾北部,第一個感覺是,這個鄉郊地區與山海相依。像我第一站停留的小城鎮Tintagel,面向無際大海,沿岸盡是被海浪日月拍打的岩石,即使滿目藍天碧海,卻也沒幾個遊客,極有天涯海角的况味。


13世紀城堡 擁抱海天一色
傳說當年英國亞瑟王(King Arthur)就在Tintagel出生。此處建有一座13世紀的古堡Tintagel Castle,我緩緩登上,才發現古堡已剩下破瓦頹垣,只能依稀看出一個個瞭望台,現在都成了遊客的觀景台,讓他們鳥瞰英國西南部的海天一色。


偏僻小石屋 通往詭異世界
不過,看海看古蹟還是其次,我此行最想看的,還是朋友口中英國唯一且詭異陰沉的巫術博物館。博物館距離Tintagel約10公里,坐落於小海港Boscastle之內,有點偏僻。它不似我過往遊覽過的那些面積廣大、建築精緻的博物館。眼前的Museum of Witchcraft,只是一座典型的英式鄉村老石屋,除了門口那個標記,完全看不出是間如此獨特的博物館。


這間小屋是世界目前擁有最多與巫術有關藏品的地方,自1960年成立,快有50年歷史了。博物館創辦人Cecil Williamson本身就懂得巫術,曾經在英國Devon開設巫術博物館,但早在數十年前的英國,居民對巫術非常抗拒,認為是妖邪之術,遂將Williamson趕離當地。Williamson輾轉把展館遷至Boscastle。也許小鎮人口不多,巫術博物館終能落地生根,更成為當地唯一的景點,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館內的展品除了館主的藏品,也有不少由其他同好捐出。亦有說這地區曾是英國巫術最盛行的地區——因為康沃爾屬英國偏僻地區,沒受過什麼破壞侵擾,能夠好好保存這些遠古文化。


對於巫術,我自問所知甚少,幾乎仍停留在童話故事的刻板印象,以為巫師一定又老又醜。館內展品五花八門,既有昔日用作治療不育婦女的陽具象徵之物,也有裝着不同藥材的巫師專用藥瓶,當然還少不了最經典的巫師掃帚啦﹗看介紹才知道,原來巫師也有好壞之分,籠統稱為白巫師(好)與黑巫師(壞)。巫術有如一種信仰,透過施行魔法而達到不同效用。


女巫如明星 英萬人習巫術
我最大的疑問是,現代還有巫師存在嗎﹖館內人員告訴我,自1951年開始,使用或練習巫術在英國已屬合法,目前在英國,還約有一萬名巫師在修習巫術。基本上,在英國每個城市、無數村落,巫師們還在悄悄地施展他們的魔法。而且還有不少極具知名度的巫師,如女巫Patricia C. Crowther,便經常出現於各大小媒體為大眾解答各種疑難,儼如明星,深受不少人崇拜。


臨離開時,我好奇問問館內員工,有沒有學習巫術。沒想到他坦白的回答﹕「若對巫術沒有興趣,根本不會在這裏工作。」不過他一再強調這是私事,不欲多談,我也不便多問下去。說到底,即使對巫術了解多了,我還是對這種「信仰」抱有很大疑問,也不確定是真是假。走在博物館中,感覺的確陰森恐怖,若大家有興趣來參觀的話,真要有心理準備啊﹗


Museum of Witchcraft
地址﹕The Harbour, Boscastle,Cornwall, PL35 0HD
電話﹕+44 1840 250111
網址﹕http://www.museumofwitchcraft.com
開放時間﹕不定(可上網查詢)


Kookie
http://hk.news.yahoo.com/060117/12/1khpt.html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新建設老情懷 首都博物館新館

【明報專訊】北京天天進行翻天覆地工程,早已見怪不怪﹔老胡同版圖一直在縮小,龐然新廈愈建愈多﹔舊與新往往勢不兩立,新近落成的新地標首都博物館新館,倒是新瓶舊酒,以最新設施盛載淳厚的老北京情懷。


50年一遇的博物館建設
去年12月16日開館試業的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京城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首都博物館原館設在北京國子監街孔廟,由於面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當局決定另覓新地擴展。首都博物館新館在2001年12月動工興建,耗資5億人民幣,歷時4年完成。新館分為地上5層、地下2層,總建築面積達6.38萬平方米,相當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4倍。不說不知,北京大型博物館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均建於50年代,往後50年,北京大型博物館建設項目是零。因此,首都博物館新館啟幕,成為了傳媒焦點和平民茶餘話題。50年,半輩子的光陰,在歷史的長河裏有如滄海一粟,然而,這50年裏,中國經濟面貌大為不同,全球博物館文化也與日俱新。


環保互動零「隔膜」參觀
首都博物館為展示北京歷史和文化風貌的綜合型博物館,展品文物多達5000件,場內主要分圓形展館和方形展館兩大部分,北京通史陳列、館藏精品和臨時展覽三大內容,內裏再細分了歷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篇、瓷器、玉器、佛像、書法繪畫等十數個展覽。


新館不單寬大嶄新,空間感和採光均極佳,管理上也相較內地其他博物館先進,顧問團特別到訪日本、加拿大、美國、西班牙等地實地觀摩取經。「新館的最大特色是,向觀眾開放的面積比例高,休閒設施豐富,展覽活潑互動,並設有照護老人、殘障人士的專門通道和設施,又特別備有育嬰室。」顧問崔學諳說。


互動是世界博物館的大潮流,首都博物館新館也不例外,雖然觀眾仍舊不能觸摸展品,但館方為不少展品打破「隔膜」,讓參觀人士可「零障礙」觀賞,如佛像展裏的佛像,不設玻璃展箱,讓參觀者近距離細賞佛像雕工細節。場內裝有不少輕觸式導賞電腦,click一click,觀眾不單獲得展品的背景資料,更可隨意放大展品圖片。像書法展覽裏,參觀者便可把董其昌的書法作品逐字逐劃放大,細細品味鐵劃銀的骨氣和氣勢。


實景精品展現北京性格
首都博物館以展示北京性格為目的,展品豐富多變,既有藝術價值連城的古玩古物,也有許多尋常民間日常用品。老百姓看前朝老百姓的用品,帶生活的觸感與智慧,分外親切,趣味盎然,包括剪刀、照片、地圖、器皿、列車時刻表,甚至考生在科舉考試作弊的貓紙「夾帶」﹗館內同時亦建有大型「實景」,讓人穿越時光隧道,走回消失中的老北京。好像自開館以來大受歡迎「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以結婚、做壽、過年、小孩滿月為題,以大量模型展示,場內又複製了原大的四合院大門、門墩等等,並附以詳細解說各款大門的門弟之別。另又設京劇文物展,場地仿照陽平會館戲樓而建,樓高兩層,四周展示京劇戲服,戲樓中央設有大電視,播放影片講解京劇特色。


「走馬看花的看,至少3小時,精讀細賞的話,至少兩天。」崔顧問說的,確是實話。

文、圖﹕黃潔玲http://hk.news.yahoo.com/060116/12/1kgin.html

Sunday, January 01, 2006

博物館入不敷支 不合成本效益?

香港四間主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太空館,及其他分館,回應市民的要求,減少在公眾假期的休館日,由原本的六天減至只在農曆年初一、二休館。  

博物館多開放四天,政府便需額外撥款一百二十七萬,這樣做是否值得?究竟博物館的成本與效益是如何衡量?是否因博物館有共用物品的特性,故需由政府承辦?

成本與效益  
市政總署的資料顯示,九七至九八年度,四間主要博物館及其他分館,每年總開支超過二億四千八百萬,收入卻只得二千五百多萬,僅約佔一成(收支詳見下表)。在需要政府補貼九成以上經費的情況下,是否反映博物館目前的運作不合乎成本效益呢?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王家富解釋:「若增加開館日數的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大過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就有充分理由增加開放時間。」  

他指效益不僅來自門券收入,更重要的是有更多人可以欣賞到館內的收藏品或藝術品。而這些物品愈多人欣賞,它的效益就愈大。  

基於這些物品的特性(詳見另文),額外開放的實質成本無變,而它的邊際效益遠勝過因額外開放所增加的邊際成本(即管理成本),因此增加開放日數的價值顯而易見。

金錢以外的價值  
除了收入這種實質的效益,開辦博物館還有否其他的效益?  

市政總署助理署長(博物館及圖書館)馬啟濃說:「博物館的價值是代表著該地區的文化,需要加以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及推廣予本地和外來遊客。」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曾柱昭強調:「博物館的效益不能簡單量度或量化,不能像商品般計算成本及效益,從教育、啟發性的角度,鼓勵市民向美好生活的展望,政府補貼是必須的。  

「我們購置收藏品,不代表錢就這樣花去了,相反收藏品本身不斷升值,以香港藝術館為例,當初開館時購置收藏品約三億,現在連增購及館藏的財產升值約達十一億。」


收費減負擔  
至於為何博物館仍只維持象徵式的收費,王家富指收費具有限制非參觀人士進場的意義,亦可方便統計人流及減輕部分的財務負擔。  

他覺得除了政府給予補貼外,亦可成立私人信託基金,仿效外國博物館舉辦活動籌錢,例如美國芝加哥藝術館經常主辦派對,收益會撥歸基金作為補助用途。
博物館私有化?  

其實,目前香港亦有規模較小,由私人承辦的博物館,如李小龍博物館、徐展堂博物館等。那麼,大型的博物館又可否像地下鐵路公司、九廣鐵路公司般,實行私營化,甚至私有化,由私人承辦?  

熱愛鑽研香港早期文化的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學系副教授吳昊表示,本地博物館應仿效外國的潮流,走專門化的道路,並鼓勵私人投資承辦。  

「美國、加拿大等地方,自八十年代開始,博物館已走向專門化。另外,日本便有『鹽與煙草博物館』,顧名思義,館內只擺放這兩款東西,『洗衣粉博物館』,就展出不同年代的洗衣粉。」  吳昊表示,雖然它們的入場費較昂貴,但亦不乏捧場客,主要是視乎收藏品的吸引力。  

王家富認為,博物館全面私營化首要考慮的是有否強大的財力支持。若有承辦單位或富商願意捐出大量收藏品及負擔營運開支,入場費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主動改善服務質素,例如延長開放時間等。  

不過,臨時市政局博物館委員會主席莫應帆,就擔心改變博物館的營運模式會令文化藝術的發展受到局限。「我不贊成將博物館的收入與成本掛帥,若改由商業模式運作,承辦商就必須迎合主流市場的選擇,一些非大眾口味而又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就沒有機會展出。」


博物館有三種特性    
博物館一向予人的印象是保存人類文明,延續文化的一個神聖殿堂。  

而王家富指出,博物館是介乎共用物品(Public Goods)與擠塞物品(Congested Goods)之間,它具有共用物品的特性,即多少人使用其成本都不會增加,但亦會因為消枆的頻密度高而阻礙了他人使用。  

因此消費者或需要付出一定入場費才可使用,故此又可稱為會員物品(Club Goods)

表:市政總署轄下博物館的收支情況(九七至九八年度)
收入項目    金額(萬元)    開支項目   金額(萬元)
場租/入場費   1,855   運作開支   10,350  
銷售(刊物、精品)220 特別開支 2,665
租金       240     (包括採購、車輛、器材)
(外判紀念品部、小食部)   儲備基金   338
捐助       200 員工 11,478
總計       2,515     總計     24,831


撰文:葉永成
http://www.cuhk.hk/eco/cyber/%B3%D5%AA%AB%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