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s_london

museums_london

Wednesday, April 06, 2005

從小村落變為國際大都會-香港:用博物館承載記憶

香港是一座善於保留記憶的城市。在這座不到11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僅由特區政府管理的公共博物館便有13座,如果加上機構乃至私人創辦的博物館如香港醫學博物館、警隊博物館、人類民俗博物館等,香港的博物館就有二三十座之多。

香港有博物館的歷史很短1962年,香港第一座博物館“香港博物美術館”成立。1972年,這間博物館一分為二,一為“香港藝術館”,一為“香港博物館”。如今,前者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文化的殿堂,並經常展出內地和世界各國的頂尖藝術品,如目前正在展出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而“香港博物館”如今已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常年展出跨越4億年的“香港故事”。

如果以面積而論,香港最大的博物館是香港海防博物館,總面積為34000平方米,它保留著自明清以來香港600年的海防歷史。海防博物館位於維港東面的入口,扼鯉魚門要津。1941年2月日軍入侵香港時,這裡是一個重要戰場。

香港最小的博物館是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總面積僅185平方米。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發現的。這座約建於東漢時期的古跡顯示,香港的先祖們近2000年前就已在這片土地上耕耘。

多彩多姿的香港博物館與記錄歷史不同時段和不同色彩一樣,香港博物館是那樣多彩多姿:“香港文化博物館”重點之一是保存和介紹粵劇文化文物﹔有91年歷史的香港大埔墟舊火車站是“香港鐵路博物館”,館內藏有見証香港鐵路發展的窄軌蒸汽火車頭和6個古董車廂﹔“三棟屋博物館”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圍村,建筑布局有如棋盤,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香港第一所專為醫學化驗而設計的建筑物、如今的香港醫學博物館,是一所富有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它全面介紹香港醫科學術的發展歷史……

進入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館,恍若進入時空隧道,香港的歷史和現實在這裡交織和延續。博物館專家介紹說,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它地質構造之復雜,樹木種類之繁多,有人類活動時期之早,新界民俗保留之完好,都是頗為獨特的,更遑論它在百多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村落變為國際大都會。

香港的歷史給了博物館發展的空間,香港博物館也在不斷豐富人們對歷史的記憶:50年前一場大火之后興建的建筑———標志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首個公共屋村石硤尾,將被清拆。特區政府房屋署正研究保留其中部分舊式大廈,改建作公屋博物館﹔香港是世界有名的海港,船業在此扎根多年。由私人經營的“香港海事博物館”也即將開幕。據了解,香港立法會日前通過撥款9500萬港元,把列為古跡的“甘棠第”改建為孫中山博物館,博物館將於2007年年初開幕。這個屹立於港島半山的“孫中山博物館”,與附近的中山史跡徑合組成“孫中山歷史之旅”,展露香港孕育孫中山革命思想的一段罕被介紹的歷史片段。截至目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文物征集行動已收到數百件歷史文物,現已收集逾70件珍貴文物。香港博物館是全體香港人的記憶,也是港人教育孩子們的場所。在這些大小場所,總能看到學生們拿著筆紙記錄的情形,有的學校索性就將課堂搬到博物館。香港不少博物館還免費向市民開放,有些收費的博物館每逢周三也向到訪者免費開放。

《華南新聞》 (2005年04月06日 第三版)

向劍幗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49/14463/128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