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s_london

museums_london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梵谷名畫竊案 員工監守自盜

(法新社開羅26日電) 梵谷名畫失竊案讓埃及官員顏面盡失,埃及內政部長今天表示,開羅一間博物館的內部員工可能涉案。

艾德利(Habib al-Adly)告訴官方「中東新聞社」(MENA):「從『罌粟花』(Poppy Flowers)遭竊的很多情況來看,應是博物館員工參與竊案或自行偷走這幅畫。」

艾德利說:「失竊地點和館內佈置可以證實這點。」並說,這起竊案是「慘痛的教訓」。
梵谷名畫「罌粟花」,又稱作「瓶花」(Vasewith Flowers),上個月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大膽竊賊偷走。

埃及文化部藝術部門主管沙蘭(Mohsen Shaalan)和其他高階官員已依失職罪名受審。
這幅名畫價值超過5000萬美元,竊賊將畫從畫框中割下竊走。

官方調查發現,這間博物館最近突然減少警衛人數,而且大部分監視器故障。

檢察官馬默德(Abdel Meguid Mahmud)說,每幅收藏在馬默德•哈里爾博物館 (Mahmud KhalilMuseum)的名畫,包括莫內和雷諾瓦的作品在內,都各設有1個警鈴,但沒有1個可用。(譯者:中央社劉碩雅)

(法新社)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01:35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7/8/kfl8.html

Monday, September 27, 2010

西九研大學合作培育人才 4年後需近300文化管理人員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第一期15個表演及展覽場地將於2015年起相繼落成,西九管理局內部估算屆時需要的文化管理人才多達200至300名,幾乎倍增了現時文化管理人才數目。為確保人才到位,管理局正研究與多間大學合作,以資助或提供實習的形式,鼓勵公眾修讀文化管理相關課程。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表示,由於2015年便需要大量文化管理人才,即使現時開展培育人才計劃,時間上也很緊迫。而且將來西九文化場地管理人才,可能需要在現時課程外再進一步訓練及到大型場地實習。原因是像M+這樣大型的博物館,管理上不容易,現時很多獨立策展人也沒有這個經驗。

或局內設實習職位
據了解,管理局為把握僅餘的4年多時間,正研究與多間大學合作,開展培訓人才工作,惟具體方式尚待公布,包括是否資助學生修讀,或者在西九管理局內部設實習職位讓學生汲收經驗。

需求突增一倍 難向康文署挖角
管理局內部研判,2015年起落成第一期表演及展覽場地後,需要管理人才大約200至300人,等於現時文化管理職位突然增加約一倍。現時的文化管理人員約400多人(見配稿),絕大部分都是受聘於康文署,但西九要向康文署挖角很困難,因為對方是公務員編制,而管理局的前線員工則是合約制。

早前康文署為應付西九博物館的管理人才需要,推出為期兩年的博物館見習員培訓計劃,以師徒制形式培訓10名見習員,學習策劃展覽、文物保護、籌集資金等技能。

日間場地供教學增人氣
另外,今年8月上任的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謝卓飛亦密鑼緊鼓,準備有關藝術文化教育的建議。據知有關構思循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兩方面發展,前者會與教育局及中小學合作,甚至可以是在西九設一些場地,供學生作上課用途;後者則是與其他團體合辦或自己舉辦與藝術教育和培養觀眾相關的表演項目等。管理局希望西九文化區不只晚上有表演節目,在日間也可有學校活動,增加人氣。

明報記者 周展鴻
(明報)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6/4/keyu.html

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遼寧丹東建成海參博物館

投資近千萬元建成的專業展示海參的博物館——丹東阿里郎海參博物館,今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丹東阿里郎海參博物館總面積600多平方米,館內收藏和展示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海參標本220多種。包括有非洲基爾島白石海參、墨西哥磊島斑刺海參這樣世界珍貴的海參在館內都有展出。博物館對展出的每種海參的名稱、屬種、產地、生長環境、體貌特徵、習性和營養及經濟價值等都進行了比較詳盡的闡述。

中科院海洋生物專家李長青博士指出,丹東阿里郎海參博物館是一座集世界各地海參標本展示、海洋生物研究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專業化展館,同時,也是集物產資源與人文資源於一體的旅遊景點。這樣的專業海參博物館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丹東建成這麼大面積的海參博物館堪稱‘世界第一’。

(星島)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18:26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5/3/keew.html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文化遊﹕歐美「白夜」通宵藝行

【明報專訊】布魯塞爾、多倫多、巴黎紐約,10月2日將舉行「白夜」(Nuit Blanche)藝術活動,其中紐約更是第一屆舉行。這項首先在巴黎、柏林和聖彼得堡發起的活動,如今已有逾120個城市響應﹕不止博物館、畫廊會通宵開放,公共設施和建築也將變為表演場地,讓公眾徹夜參與這個藝術街頭派對。

紐約第一屆「白夜」(Bring Light to NYC)將在「潮區」布魯克林的Greenpoint舉行,整條由Franklin St.至East River的一段Oak Street,會有超過50個藝術家設置裝置藝術、互動媒體,以及舉行街頭表演等。

而在多倫多,今年「白夜」將有超過130項免費當代藝術活動,在整個城市舉行,由CN Tower到市政廳,都會成為展覽甚至裝置藝術場地。為慶祝第五屆舉行「白夜」,即日至10月3日還會在Scotia Plaza舉行回顧展,重溫過去四年的精彩作品。

至於活動的「元祖」巴黎,將舉行過百場展覽和活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施展才華。今年還有三場「遊牧」流動藝術活動,包括街頭巡遊;在地鐵14號線播放靈感來自日本地鐵廣播的聲帶;還會在地鐵9號線廢置的「幽靈車站」Saint-Martin月台上,舉行表演﹕這個車站自二次世界大戰時便廢置,列車只會經過而不停站,所以9號線乘客有機會在「白夜」瞥見月台上的「幽靈」。

■各地「白夜」網站
紐約﹕http://bringtolightnyc.org/
巴黎﹕http://www.nuitblanche.paris.fr/
多倫多﹕http://www.scotiabanknuitblanche.ca/
布魯塞爾﹕http://www.nuitblanchebrussels.be/

文﹕郭瑋瑋

(明報)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1/4/kca5.html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芬蘭坦佩利 立體姆明世界

(星島日報報道)七、八十後讀者對肥嘟嘟的姆明卡通應該不陌生,只是仍有人誤會那是日本人傑作,其實生父是芬蘭的著名作家兼畫家Tova Jansson,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親手創作了其心目中的烏托邦——姆明谷,一條充滿愛及友情的奇幻村莊,於現實中當然不存在,卻可於坦佩利小鎮的姆明谷博物館找到點慰藉,更可於此見證姆明由黑變白的過程,全球獨一無二。  

黑白轉換 顯豐富表情
相信Tova Jansson當初創作姆明(Moomin)故事時,亦不會想到最後竟成為芬蘭人口中的一幅自畫像,看此書,就如閱讀芬蘭人的性格,愛好和平,卻又充滿個性。只是姆明故事於1945年初版時,卻是以瑞典語寫成,直至1952年Tova Jansson才用芬蘭語出版了首本姆明圖書,其後整個故事系列更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日本人又將其製成電視卡通,陪伴了幾乎半個地球的兒童成長,筆者便是其中一人,故來到這家位於芬蘭坦佩利(Tampere)小鎮的姆明谷博物館(Moominvalley),看到一眾可愛的姆明家族立體模型及圖畫等展示時,感覺特別親切,種種兒時回憶登時湧現。

這裏亦是全球唯一以姆明作主題的博物館,可說極珍貴,據負責人之一Elina說,博物館共收藏了Tova Jansson超過二千項姆明故事的手稿及資料,幾乎都是他親自損獻的,包括其最初故事書的封面及部分插圖,「咦,為何這個姆明是黑色的?」筆者指著某張插畫問,「沒錯,最初姆明確是黑色的,後來Tova因覺黑色難展現表情,便轉用白色了。」Elina解釋道,原來如此,幸好,還是白色的姆明更可愛。

除珍貴畫展外,博物館還展示了大量模型,立體展示了故事中的某些特別場景,包括姆明故事中那間五層高的房子,所有人物及家具擺設都造工精細,原來全是Tova的忠實粉絲及好友Tuulikki Pietila的手作,多製作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是絕版貨。

博物館展品大家只可觀賞,想買點手信作紀念,可移步至隔鄰的專賣店,姆明家族貨品包括毛公仔、T恤、餐具、文具及書籍等皆備,導遊Leena便最愛那件睡衣,說這樣便睡覺都有姆明陪伴了,又是一個姆明癡!

  Tampere Art Museum
  地址:Hameenpuisto 20, Tampere
  電話:358 3 5656 6578
  時間:9:00-17:00(星期二至五)
  10:00-18:00(星期六及日)
  收費:成人約70港元,小童約20港元
  網頁:www.tampere.fi/moomin

工人舊居 展昔日生活
寧靜而優美的坦佩利,某程度上確有姆明谷的桃源風采,然而在十九世紀時,這裏卻原是芬蘭的著名工業區,因鎮內河道多且水流急切,正好用作推動機器,於是大量紡織廠及製紙廠等便開設於此,而這些昔日用紅磚建成的工廠建築不少仍被保留下來,部分被改建為購物中心,成為坦佩利的一大特色。至於當時工人們住的房子,現在則被改建成為阿梅里工人家居博物館(Amuri Museum of Workers' Housing),展示昔日小市民的生活。這些白色木建樓房多為兩層,由一個共用廚房為中心,間隔了多間大小不一的房間,住了紡織工人、麵包師傅或皮匠等,亦有不少單身女性,導遊Leena解釋原來當時坦佩利亦有女多男少之問題,因此不少獨身女性合居,亦可作照應。而從各居室的家具擺設即可窺探當時各人的經濟情況,其中屋主的房間最豪華,連鋼琴都有,只是廁所,則無論貴賤都須共用,且是男女共用,想起都尷尬。
  Amuri Museum of Workers' Housing
  地址:Satakunnankatu 49, Tampere
  時間:10:00-18:00(星期一休息)
  收費:成人約60港元,小童約10港元

(星島)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06:3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0/3/kbt9.html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王屋活化 胎死腹中

【記者張慧怡報道】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二期,唯一入圍法定古蹟沙田王屋村古屋活化項目的民協社會服務中心,提出將王屋作客家文化博物館用途,周邊闢設優閒農莊、療愈花園、輕食中心及活動室等,預計需政府撥款二千九百萬元進行工程,另加五百九十多萬元前期營運資金,項目三年內可自負盈虧。不過,當局最終以王屋不適合活化為由,將王屋剔除活化計劃名單。

項目「死得不明不白」

民協社會服務中心主席馮檢基不滿項目「死得不明不白」,質疑當局指王屋不宜活化的說法,與當初推出王屋的理念存在矛盾,又質疑若果活化歷史建築諮委會認為王屋不需要活化,根本不應讓任何機構入圍第二階段評審。他認為政府推出下期計劃時,應先諮詢街坊意見,並加入申請指引。

協助民協的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文物保育在港屬試驗性政策,一定有學習程序或犯錯。王屋經驗顯示政府不應再推出法定古蹟,若要推出景賢里等特殊個案,亦應更清晰列明活化指引及要求,以免令申請機構卻步或白費心血。

活化歷史建築諮委會主席陳智思昨於電台節目表示,審批時除考慮財政及可行性,更重要是當區居民接受程度。灣仔藍屋由聖雅各福群會中標,關鍵之一正是引入居民參與,正考慮推出下期計劃時,提前吸納當區居民意見。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920/00176_012.html?pubdate=20100920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活化五古蹟兩項失敗

政府公布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二期三個中標項目,首創「留屋又留人」的灣仔藍屋將由聖雅各福群會負責;舊大埔警署交由嘉道理農場活化為環保及教育訓練營「綠滙學苑」;九龍城石屋則會改作懷舊冰室及旅遊資訊中心。

至於前粉嶺裁判法院及法定古蹟沙田王屋村古屋均無機構中標,前者會撥歸第三期計劃再度推出,後者則剔出計劃,放棄活化。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否認活化法定古蹟失敗,今年稍後會開展活化法定古蹟景賢里的工作。
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經七次會議及兩輪評審,決定第二期共五幢歷史建築物只會批出三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指出,申請活化前粉嶺裁判法院的四間機構,均未能解釋其業務計劃為何必須使用該歷史建築,亦未能將法院打造為獨特地標,故決定重新徵集活化建議。而涉及王屋村古屋的五份申請,由於會為古蹟本身及周邊園景帶來影響,委員會建議維持原狀,將古屋剔出活化名單,不擬活化。


虎豹別墅將招標

林鄭月娥否認活化王屋村古屋是失敗經驗,強調活化法定古蹟限制雖多,但仍有空間注入新生命,今年內會探討是否將景賢里納入第三期活化計劃或以其他形式活化,但暫未有推出第三期的時間表,亦未物色納入第三期的歷史建築,而當局會繼續活化及保育歷史建築的工作,包括本周內公布政府總部西翼的發展藍圖及將就虎豹別墅項目公開招標。



林鄭月娥指出,三個獲批項目合共涉及近一億二千七百萬元復修及建設成本,政府另要合共資助逾八百三十萬元作前期營運資金,預計建築期內可創造一百八十個職位,二○一三年下半年投入運作後,則可創造四十個全職及廿二個兼職職位。

落選申請活化王屋村古屋的民協社會服務中心主席馮檢基批評政府主動推出王屋村古屋活化,最後又以該建築物不適合活化而剔除,政府有「玩弄申請人」之嫌。而入標申請活化前粉嶺裁判法院為老爺車博物館的霍思達則指申請失敗或與財政安排有關,他強調全世界的博物館也不可能賺錢,政府不能純粹以財政作為批出標書的考慮,又指會改良後再入標。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916/00176_023.html?pubdate=20100916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天橋底變博物館

上環干諾道中與林士街交界的天橋底,有機會化身成為建築博物館。為善用這十多米高的空間,建築師發揮創意,以貨櫃箱層層疊砌成三層高建築物,最高一層與行人天橋銜接,吸引人流,貨櫃箱內更設展覽室,展示香港建築物模型。
 
由建築師學會創辦的建築中心,以推廣建築藝術為目標,現於中環卑利街租用市區重建局收購得來的舖位作臨時會址,該中心最近向政府提出在天橋底設立永久會址,並由建築師學會舉辦青年建築師獎設計比賽集思廣益,最終由建築師葉頌文的作品「踏築無邊界」脫穎而出。

頂層連接天橋吸人流

葉頌文接受訪問時說,「天橋底是無人用的地方,如何善用是一個挑戰,我的構思是一個開放式的無邊界博物館,給遊人帶來建築旅程,故由貨櫃箱拼合而成博物館。」

葉頌文指出,十多米高的空間足以建成三層高建築物,最高一層與行人天橋銜接,遊人不知不覺間踏足博物館。由於這層比較熱鬧,所以有書店、臨時展覽室、透明地板展示數碼影像及廿四小時開放的公共空間。中層則有常設展覽室介紹傑出的本港建築物;低層設靜態的圖書室、咖啡室、展示香港建築物全貌模型的常設展覽室,以及一個流動貨櫃箱,可隨時運走巡迴展覽,將建築中心帶到各處。

以三十四歲「高齡」奪得青年建築師獎,葉頌文由十五年前說起,「當年我中七,一心想當建築師,可是成績未如理想,考不進建築系,改讀與建築有關的土木工程系,畢業後當了三年見習工程師,但始終對建築念念不忘,為了理想,再去讀建築,花了很多時間、心血和金錢。」

兜兜轉轉,葉頌文終於當上建築師,「今次得獎對我好大鼓舞,對我的成就有少少肯定。」他坦言若繼續當工程師,收入肯定遠高於現時他只是初出茅廬的建築師,但他仍然認為值得。

港收藏家捐古絲綢予博物館

香港一對收藏家夫婦,向中國絲綢博物館捐贈了大批珍貴遼代絲綢文物,其中兩件已初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香港收藏家朱偉基、盧茵茵夫婦,昨日將珍藏的75件遼代絲綢文物,捐贈給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國內最大的專業類絲綢博物館。朱偉基在解釋捐贈原因時說,相信這家博物館有足夠的技術來保護這些歷經千年的美麗絲綢製品。「收藏的快樂在於分享,收藏文物的目的不在於擁有,而是要擔負起傳承的責任。」

朱氏夫婦是香港著名的收藏家,多年悉心收藏中國古代文物,特別是金銀器及各種飾品,同時也收藏絲綢服飾,他們的藏室名為「夢蝶軒」。

這75件遼代絲綢文物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除了2件初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外,還有9件可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遼代絲綢文物充滿草原氣息,又體現出唐宋文化的濃厚痕跡。像遼式緯綿、遼代綾的織造技術,以及手繪緙繡、絲綢紋樣的裝飾風格,都在絲綢文化史上獨樹一幟。

為了紀念這次捐贈活動,浙江省文化廳和浙江省文物局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為期兩個月的《金冠玉飾錦繡衣——契丹人的生活和藝術》展覽,共展出金、玉和絲綢等遼代文物70餘件(套),分為「鐵馬俊鶻」、「金冠絲服」、「新樣錦綾」和「繡囊玉佩」等四個部分。展品主要選自此次贈品    及中國絲綢博物館原有的藏品,以及「夢蝶軒」出借的一些遼代金銀玉石飾品。

新華社
(明報)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13:4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11/4/k5yd.html

Thursday, September 09, 2010

館藏漏洞 俄近25萬文物失蹤

(法新社莫斯科8日電) 在俄羅斯國寶神秘失跌日益令人憂心之際,該國媒體今天報導,全俄各博物館的收藏物品有近25萬件遺失或遭竊。
 
擔任文化部博物館顧問的莫爾查諾娃(LyubovMolchanova)引據該部以3年時間查驗的結果說:「全俄共有24萬2000件收藏品不翼而飛。」

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引述她的話說:「針對2萬4500件收藏品的搜索票已發出,另21萬9000件文物則因不明和無記錄原因而失蹤。」

俄國博物館的收藏品經常有館員安全措施鬆弛和貪污等問題存在,而多數館員的薪資低下。
莫爾查諾娃說,文物失蹤的另1個原因在將其送給各政府官員和地方行政首長。

她說:「有些地方行政首長喜歡說,給我們一些博物館的典藏品吧。如果工作人員不了解自己的權利或缺乏堅持,事情就發生了。」

文化部清查了全俄1881座博物館,占總數的97%。該部在清查聖彼得堡冬宮著名的埃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並發現典藏品短缺後,於2007年下令採取全面清查行動。

其後警方表示,埃米塔什博物館在數年間失竊了200件以上的珠寶文物和聖像,而且是由1名館員精心策劃。

這名館員札瓦茲卡雅(Larisa Zavadskaya)在清查行動展開前,即因心臟病發過世,其夫目前正服5年徒刑。

有些失蹤文物因日後在國外進行網拍,而被尋獲。(譯者:中央社張佑之)

(法新社)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00:50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西斯汀教堂遊客過多 危及壁畫

(法新社梵蒂岡3日電) 梵蒂岡博物館館長今天指出,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遊客量過多,讓教堂內舉世聞名的壁畫備受威脅。
 
梵蒂岡博物館館長帕奧魯奇(Antonio Paolucci)告訴法新社:「人的呼吸、排汗,以及灰塵和濕氣都會傷及壁畫。」

帕奧魯奇表示,參觀西斯汀教堂人數,每年達450萬人,每天介於1萬5000人到2萬人之間。
工作人員今夏進行例行除塵工作時,發現有危及壁畫的跡象。西斯汀教堂壁畫包括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聖壇後方的「最後的審判」,以及他以「創世紀」為主題的屋頂壁畫。
然而,帕奧魯奇表示,明顯的解決方案,也就是限制參觀人數,對遠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教堂的人「是不對的」。樞機主教就是聚集在此選出教宗。

相反的,梵蒂岡博物館已決定9、10兩個月週五晚間開放民眾參觀。

帕奧魯奇解釋說,週五開放參觀「將限制人數,且有助於紓解壓力」。
(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法新社)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15:35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04/8/k1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