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s_london

museums_london

Thursday, October 21, 2010

博物館革新 名雕Pixar展吸客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2015年建成,為培育市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政府將舉辦多項大型展覽,包括展出羅浮宮博物館雕像的複製品,讓市民親手感受藝術,製作《反斗奇兵》、《怪獸公司》等深受港人喜愛動畫的Pixar公司,明年亦會來港舉辦25周年展覽。

羅浮宮複製浮雕展 市民任摸
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昨日承認,這一系列措施是為西九鋪路,在軟件方面做好準備,例如將藝術帶入社區等。當局計劃加強博物館營運,包括加強市場推廣、將展覽移師海外博物館、培育年輕藝術家等。除電子版《清明上河圖》外,博物館將舉辦一系列展覽吸引觀眾,包括藝術館本年底舉辦「羅浮宮雕塑全接觸藝術教育展」,展出由羅浮宮博物館借出的18件複製浮雕,讓市民親手撫摸一下《大衛像》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另一傑作《叛奴》的粗壯雙腿、《米羅的維納斯》的勻稱體態等;明年則會與湖北博物館合作舉辦辛亥革命百年展。

楊立門表示,期望為博物館建立品牌,當局將聘專人作市場推廣,改造博物館餐廳及商店以作配合,又計劃出版博物館年報、推出博物館長與公眾見面等活動,令市民加強認識。為加強博物館的管理和營運,當局為藝術、歷史及科學博物館成立3個常設的諮詢委員會,就制訂博物館業務發展、社區參與等策略提供意見。

鰂魚涌公園試換特色椅
另外,政府為將藝術融入社區,計劃為公園換新裝,康文署長馮程淑儀表示,將會以鰂魚涌公園作試點,與藝術中心合作設計具特色的座椅及新告示牌,若成功會將計劃擴至其他新公園。

(明報)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20/4/ktos.html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Focus 寧靜的躁動 十九世紀香港群像

 在長時間曝光下,維多利亞城彷彿寧靜地活在照片的永恆中,背後卻是高速的變動和紛雜的故事。是次「香港最早期照片」展覽將在中環中區警署建築群舉行,展出從海外收集回來的十九世紀香港風景和人像照片,回顧曾 經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發生,卻又如此陌生的歷史,還有那些不再存在的風景。

攝影術在1839年發明,幾年間便在西方廣泛普及,攝影師開始帶着他們的相機到世界不同角落尋找機會,捕捉西方文化外的奇觀。香港因為中國先後簽定了《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同時成為了西方攝影師進入中國的必經關口。

香港在1860年代開始建立起轉口港角色,為這個小島帶來了大批的商旅,也為售賣靜態旅遊風景照的攝影師帶來商機。這些寧靜的歷史風景之間,卻可以感受到滾動的時代巨輪。在英軍進駐的短短十數年間,港島沿岸的洋行和歐式建築如雨後春筍逼滿了中上環,更像攀爬植物般向太平山上蔓延;港口擠滿了進行貿易的舢舨和來回省港的蒸氣輪船,這些照片都見證着香港發展成轉口港的歷程。

城市景像背後,還隱藏着衞生、治安、經濟和政治的憂患。當時的商人勢力龐大,曾因利益關係阻止政府在1870年代推行中環填海工程,因此到1880年的照片還能看見極為遼闊的維多利亞港。

十九世紀來港的西方攝影師,不但把攝影技術帶入香港,造就了不少出色的第一代華人攝影師,他們也為我們拍下了那些屬於時代、卻被時代吞噬得乾乾淨淨的風景,那些曾經存在的山和海。

 《Canon贊助 香港最早期照片》展覽由法國學者Régine Thieriez策展,並由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及法國巴黎Cecile Leon Art Projects聯合舉辦,為「香港攝影節2010」的開幕展覽。展覽將展出一百幅香港十九世紀風貌照珍藏,全都是法國、英國多間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照片,包括由P. Rossier在1959年夏天拍攝的,現存第一張的香港立體風景。主辦單位更特別選址十九世紀落成的中環中區警署,以展出十九世紀的香港照片,觀眾可一邊觀賞照片,一邊遊歷古建築群。

撰文:鄧仲寧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46034

Sunday, October 17, 2010

德國辦希魔展覽 盼民眾正視歷史

今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五周年,德國新一代對國家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歷史,相信不如老一輩那樣深刻,德國要健康地重建國家形象和民族身份,絕不能忘記那段慘痛歷史,但比這更困難的,是如何誠實面對國家不光彩的過去。

德國一個以希特拉作主題的展覽,前日於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揭幕,大批民眾於開幕當日進場,一睹近千件珍貴展品,除了歷史相片、影片、軍服、書籍和報刊,還有納粹時代的玩具、紙牌和教會織錦等難得一見的物品。

那些於納粹時代平民百姓家中出現的玩意,看似無甚重要性,但在主辦單位眼中,此類印有和繡上納粹徽號的物件,實有助戰後一代認識納粹黨興起背後的社會面貌。展覽策劃人之一塔默表示,這些從民間蒐集得來的用品,多少反映社會自發參與的一面,他認為,沒有民眾在背後的希特拉,是個平凡人。

塔默並非第一個有這種看法的人,多年來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德國民眾要為納粹勢力的冒起負責,但塔默相信,回顧過去半個世紀,沒有比當下更適合帶出這項訊息的時機。近年德國極右勢力愈加猖獗,民間排外之聲有增無減,最新民調顯示,三分之一德國受訪者表示,面對惡劣的就業環境他們寧可將外國人送回家,而六分之一受訪者指猶太人影響力過大。

一些德國精英分子也發出類似聲音,德國銀行家扎拉青於名為《德國自取滅亡》的著作中表示,回教移民族群不斷擴大,德國人遲早淪為少數族群,在過分強調政治正確的德國社會,部分民眾對扎拉青勇於表達個人見解的做法表示欣賞;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早前更公然給民間排外情緒撥火,指德國不需要那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土耳其和阿拉伯國家移民。

主辦單位展出一些集中營兒童所寫的信件,並於展品旁邊附上說明,上面寫着:「希特拉之所以能夠實行其軍事和種族滅絕目標,是因為有軍方和經濟精英分子支持他開戰。」館內也騰出一個角落,介紹木匠埃爾澤行弒希魔不遂被吊死的事迹,以證明「納粹魔力」並非無可抗拒。

一位女性參觀者坦言,她父親曾是希特拉青年團的成員,埃爾澤行弒希魔的事迹,令她對上一代的事情更感大惑不解。雖然展覽擴闊了參觀者的視野,但面對遙遠和黑暗的納粹時代,他們顯然需要更多時間來衝破情感上的障礙,促進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101017/00425_001.html?pubdate=20101017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李小龍故居館膠著 政府另設展 沙田長設專題館 全港豎足迹牌

【明報專訊】下月27日是武打巨星李小龍70歲冥壽,坊間有不少紀念活動,但位於九龍塘的李小龍故居博物館,則因政府與業主未就復建規模達成共識,至今仍在膠著狀態。政府昨日單方面宣布新計劃,籌備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設立李小龍專題展館,展出他生前物品及電影,並與旅遊事務署合作,在全港豎立「李小龍的足迹」,設置資料牌作介紹。

當局強調,李小龍的九龍塘故居仍是最有紀念價值的地方,不會放棄與業主余彭年商討復修計劃。李小龍故居位於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時鐘酒店「羅曼酒店」,業主余彭年早前已答應捐出,惟他希望擴大復建規模,包括在故居設立電影館、圖書館等,但這涉及把現時約5000呎的樓面面積,一舉擴建至3萬呎,需要城規會批准,令計劃陷入僵局。

故居業主欲擴建6倍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昨在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上表示,九龍塘屬低密度的地區,並設空度限制,擔心余彭年的建議難獲城規會批准。「一日未能(與余彭年)達成共識,一日未能與市民分享,我感到比較可惜。」

《李小龍傳》覓地播放
下月尾是李小龍70歲冥壽,當局會與電影業界籌劃紀念活動,正在拍攝的《李小龍傳》亦會物色地點播放,但不會在普通戲院上畫。另一邊廂,政府計劃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設立「李小龍專題展館」,長時間展覽李小龍生前的物品及電影,在等候「李小龍故居博物館」成事之前,讓各位「龍迷」有一個朝聖地。

另外,政府稍後亦會與旅遊事務署合作,在全港豎立「李小龍的足迹」,例如母校喇沙書院及聖芳濟書院、《唐山大兄》取景地「龍華酒店」、青山禪院等等,預計2012年可實施。

李小龍會斥「足迹」抄襲
不過,這個「李小龍的足迹」可能鬧出雙胞胎,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表示,他們早在兩年前已籌備「李小龍事迹紀念徑」,並遞交資料予政府當局,對方從未提及有意合作,但卻突然「抄橋」,令他們十分愕然,感到「非常不受尊重」。他強調會盡快實行計劃,由於大部分地標都是私人地方,相信不用向政府申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回應指,構思李小龍足迹時曾聽取不同意見,該局亦樂意與李小龍會等合作。

(明報)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15/4/kqs3.html

Friday, October 15, 2010

香港李小龍故居復修工作仍在商討

【大公網訊】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15日表示,現在仍然在跟李小龍故居業主余彭年商討復修故居的工作,但就復修規模未能達成共識。
 
據香港中通社10月15日電,劉吳惠蘭出席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在回答有關議員提問時作以上表述。
 
她說,當局有信心去年設計比賽中選出復修故居的方案能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但余彭年則希望擴大復建的規模,由于九龍塘有發展密度限制,擔心余彭年的建議難獲城規會批準。
 
劉吳惠蘭又表示,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計劃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設立專題館,展覽李小龍生前的物品及電影,下月底李小龍誕辰70周年紀念日時,還將舉辦紀念活動。
 
位于九龍塘的棲鶴小筑,2008年被建議改建為香港首座李小龍紀念館。棲鶴小筑業主、著名慈善家、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長余彭年2009年初與港府達成協定,表態無條件捐出地皮,由特區政府牽頭,以發展李小龍紀念館。
 
劉吳惠蘭之前曾就李小龍故居問題表示,雖然政府沒有就公眾或游客對興建李小龍紀念館和保留位于九龍塘的李小龍故居的意見作出正式調查,但一直留意社會各界對設立李小龍紀念館的意見,尤其對李小龍在武術及電影事業上的成就有高度評價。相信以保留其故居作為尊崇和紀念李小龍會得到社會及市民支持。
 
李小龍享譽國際,不少中外人士都對他的生平深感興趣。港府保留李小龍的故居以便開放讓香港及海外人士參觀,除了表揚他的成就外,更可為香港帶來旅游效益。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激死班雅明 香港文化博物館不要再找神棍

小弟R君不是什麼藝術界精英,十分喜歡看展覽和欣賞不同界別的藝術作品,從外國回來找工作的人幾年,我在外國洗大餅,但好喜歡行美術館。這次分享只是十分感嘆香港話攪什麼西九文化藝術區,但本地個D博物館舉辨個D展覽真係連最基本概念都攪不清楚,好似看過文化博物館的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展覽,就不得不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香港策展人的水準如何低於專業及藝術水平,仲話去攪什麼文化藝術區,點攪呀。我抱住滿懷希望,由沙田火車站老遠走到遙不可及的沙田文化博物館去睇這個展覽(邊有博物館咁唔方便,又是政府對藝術不重視之案例),最后失望而回,但為了比自己更了解這個展覽,還花了150元去買了本場刊。
那個展覽以德國思想家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的名字為題。我在網上引用趙釧玲在「從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現象談起」的一文作多一些解釋。

「在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概念中,班雅明認為,漫遊者雖然身處於都市文明與擁擠人群,卻又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城市中的漫遊者生存在城市中,他們是大城市的產兒,在擁擠不堪的人群中漫步,四處張望。在班雅明的闡述中,包括詩人、拾荒者、妓女等,都是城市漫遊者的代表。例如詩人與拾荒者一樣,兩者都是在城市居民酣睡的時候孤寂地操著自己的行當,甚至兩者的姿勢都是一樣的,詩人為尋覓詩韻的戰利品而漫遊城市的步伐,也必然是拾荒者在他的小路上不時停下、撿起偶遇破爛東西的步伐。這樣的漫遊者形 象是現代大城市的特殊產物。而漫遊者就是在其漫遊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體認,思考與驗證。」

我想如果班雅明看完展覽後一定會傻笑,究竟那些策展人有冇讀下書,見個名好浪漫,有型便用。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在看完整個展覽後,只感覺好後現代(質素差個種)——支離破碎,離題千丈。先從低層展覽館那些作品說起, 那個展覽名為社會紀實攝影 ,為何展出馬王京珠一些從 Google Map 取下來的后現代手法表現的作品, 最此以外,王禾碧那輯作品可以說是機械及藝術裝置,和超現實的立體攝影作品, 又何來紀實呢? 不紀實也不要緊,最嚇人的就是鄭瑋玲拍的一些人物在家中擺佈不同心post的攝影作品也展出,大佬呀!城市漫遊者是在都市漫步,有如在城市探險,在都市大街小巷穿梳。究竟搞什麼?不理解概念就睇一下書啦!朱德華和梁志和的作品都展到爛啦!連我這位從前不是經常在香港住的人也看過好多次,香港人真係聰明。整個展覽只是上層展館較為好一些,但一入去就見到鍾文略展出一些六七十年代旳名星照片,幾張還在影樓拍的,咁都係漫遊者! 鍾文略先生有好多作品,找一些貼題D,真係死得人。批評左咁多,都可以講番D好野,我較為深刻的當我走到攝影師謝至德和梁家泰兩輯作品中間時,便發覺這樣的作品才是展覽的主題,前者拍下90年代難得,奇異的都市景觀,只剩下從前木屋區的山頭,都市一些抽象景觀,鬼死吸引人, 十分有趣,是我們很少留意的空間 。後者拍的街巷,隱隱透視出城市發展背后一些批判。 後巷空間呈現出十分獨特觀察。謝至德是我十分喜歡的攝影家,十多年前巳留意他的作品,好像不懂去宣傳自己,但他一直以來為香港保留十分多珍貴影像,當然其他香港好的攝影家好似高志強,只是無乜新作品。樓上那層其他作品還有一些十分出色和呼應的,如余偉健的香港海岸線,用全景相機去拍攝,但當然中間有些令人十分失望,水準未夠之餘,和香港城市好像沒有關係,連大陸農村都展得出,又不是十分好的作品,D龍友都拍得有深度。成個香港展示出來都好似好整潔,真係1比99

買了本書回去更係好好看一看誰是策展人,有三位,馮漢紀,黃啟裕和黃淑琪。馮先生是主要策展人,去看看履歷怎樣形容他,真係可以知道香港文化藝術圈和大陸共產黨一樣, 「喂威喂」 ,「馮氏乃本地著名攝影學者」,「學者」是做研究發表文章,可是馮氏多年以來真係不見得有幾多是學術文章,連文章也不見多,只是在理工教下書,聞說他對女生……不用多講,問下D仲係Poly的人係人都知,不然我比雷砍,我都曾經讀過下,世界就是黑白癲到,不是講實力,我歡迎大家可以以證據去支持他是學者,我就服。另外兩位客席策展人也令人失望,都似有一些學識,又出名,連一些根本結構的東西都攪唔清楚。

希望大家明白我不是惡意批評,但香港記者和學者都無「吉士」,記者水平十分低,人地比咩佢就照寫,完全只是正面角度,藝術又怎進步,學者又怕得罪人,香港好像只得蘭開夏道。在藝術上攝影越來越重要,希望香港文化博物館找一些有料D,不是自己話勁,又話自己策展無數的偽人。要找好的十分難,90年代artcentre有D猛人,他們係時候要出山。還有一些有心人,不過個班官,相都未識睇,下次都係一樣福佳始終有你。

2010-10-13 15:57
http://www.inmediahk.net/%E6%BF%80%E6%AD%BB%E7%8F%AD%E9%9B%85%E6%98%8E-%E9%A6%99%E6%B8%AF%E6%96%87%E5%8C%96%E5%8D%9A%E7%89%A9%E9%A4%A8%E4%B8%8D%E8%A6%81%E5%86%8D%E6%89%BE%E7%A5%9E%E6%A3%8D

紐西蘭毛利人展 孕婦禁入

(法新社威靈頓12日電)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今天警告孕婦或是正值經期的女子不要參觀某些展覽,以免有遇上憤怒毛利靈魂之虞。

威靈頓的Te Papa博物館證實,它已邀請地方博物館員工幕後參觀展覽,但孕婦或是正值經期的女子不得參加。

Te Papa博物館的毛利人顧問希波里特(MichelleHippolite)說,這是因為某些毛利人的手工藝品是用於戰爭上,據信裡面有靈魂,會傷害前來參觀的孕婦或是正值經期的女子。

她告訴紐西蘭電台(Radio NZ):「她們可能會碰上一些靈魂,這可能是一種溝通形式。」
Te Papa博物館發言人凱格(Jane Keig)說,這項政策不是絕對禁令,只是個強烈建議,目的是為了保護孕婦與月事來的女子,因為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相信可能會傷害她們。

她說:「懷孕的女人是神聖的,這項政策是要保護女人,避免受到這些工藝品的影響。」

倡議女權的部落客羅素(Deborah Russel)說,以納稅人的錢資助的博物館,不應該強迫參觀者遵循他們未信奉的宗教信仰或文化價值。(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法新社)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01:5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12/8/koe9.html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新活化中區警署2014年啟用

捨棄一百六十米巨型「竹棚」設計,發展局及馬會公布「返璞歸真」版,斥資達十八億元的保育中區警署設計圖。將樓高大幅減至少於八十米,分布於新建兩幢方形大樓中,曾作囚禁女犯的F監倉亦會保留。新建築日後可作藝廊、多功能場地及商店等,料二○一四年底啟用。發展局形容,新設計實而不華,無喧賓奪主。
 
擁有近一百六十年歷史的中區警署,於○七年由發展局及馬會合作活化,但當年設計師赫佐格和德默隆,雖是興建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的大師,但高達主水平基準以上一百六十米的「竹棚」設計,樓高受極大爭議,最後當局將方案推倒重來。
 
昨日公布的最新設計方案將設計樓高大幅減至少於八十米(由海面計起),符合城市規劃委員會今年五月刊憲時要求的高度限制。而樓高主要將分布於兩幢新建的方形大樓「奧卑利翼」及「亞畢諾翼」之中,分別樓高二十五米。
 
順應民意保留F監倉
今次項目與○七年時的十八億元造價近乎相同,但上次方案中擬拆卸曾用作收容越南船民及女囚犯的F監倉,在一片民意聲中獲得保留。據知,F監倉地下擬作書店及餐飲,頂樓將作畫廊。但洗衣房將拆卸後興建可容納二百人的「亞畢諾翼」。而「奧卑利翼」的露天陽台將可觀賞警署美景。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形容,今次方案是「實而不華、與別不同,無喧賓奪主」。中區警署項目高級夥伴負責人Ascan Mergenthaler指,警署新大樓設計,與三藩市的de Young博物館相似。
 
總建築面積逾二萬五千平方米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現為法定古蹟,署內將有十六座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獲保育,包括總部大樓、軍械房及原域多利監獄的獄長室等,日後將化身小型表演場、教育中心及藝術場等。
 
打造文化地標吸遊客
中區警署也是政府「保育中環」計劃一部分。林鄭月娥指,「活化計劃將創造一所當代藝術中心,為業界提供有專業設施及展覽活動的中型場地。」她說,活化後的建築群,將與區內歷史建築和旅遊點,包括藝穗會、文武廟、孫中山史蹟徑、蘭桂坊、蘇豪區和荷李活道一帶產生協同效應,成為吸引本地及外國遊客的歷史及文化地標。
 
林鄭月娥指,活化計劃仍要經城規會及環評批准,預計計劃可於二○一四年年底完成並啟用,將諮詢公眾六個月。至於會否再修改計劃,她說,城規會已在高度限制上作改動,「唔打算在設計上有大型諮詢工作」。
 
而新設計亦擬於警署對出的奧卑利街及荷李活道興建行人天橋,連接半山行人電梯,新樓梯及升降機亦將連接贊善里附近的庭院。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相信今次方案已回應大部分批評,而車流量亦不會構成壓力,但馬會應與區內溝通,以免對當區構成影響。
 
林鄭月娥表示,政府稍後與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簽訂諒解備忘錄,訂明雙方的合作模式、條款及條件。政府將以象徵式租金把中區警署建築群租予馬會,首段租約十年,可續租十年。
 
中西區區議會主席陳特楚及副主席陳捷貴指,由於樓層日後將作展覽廳,需按國際標準提供足夠樓底高度以容納展品,活化計劃加建的新建築物高度合理。馬會認為,完全保存中區警署作古蹟或博物館並不妥當,而部分建築如囚房,不作重大改動便難有其他用途。


設計有助融合蘇豪蘭桂坊
【大公報訊】發展局及馬會推出「返璞歸真」的中區警署群設計,擬加建兩幢「奧卑利翼」及「亞畢諾翼」,有學者建議,應保留現有歷史價值的洗衣房兩至三成結構,讓公眾認識昔日歷史。而大樓設計被指過於平實,學者則認為新建築毋須與古建築爭妍鬥麗。
 
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林雲峰回應本報記者查詢時建議,現時馬會建議拆卸洗衣房以興建新的「亞畢諾翼」大樓,但應保存當中約兩成至三成的立面或結構,令公眾日後亦可認識建築物的歷史,即使舊建築藏身新大樓內亦可。
 
談及新大樓的「方形」外貌是否過於平實時,林認為新加設建築是附加建築,毋須與古建築爭妍鬥麗。顏色方面,林建議,新建築外牆色彩應以輕型淡色為主,不需千奇百怪。
 
中區警署活化計劃項目高級夥伴負責人Ascan Mergenthaler昨表示,加建新建築是為了配合舉辦藝術文化活動和技術支援需要,令新舊間互惠互利,認為建築群的規模及設計,有助中區警署與附近的中環蘇豪區和蘭桂坊融合。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表示,從新建築物設計的初步印象看來,「設計比較方(形)」,雖然不同於「竹棚」,但感覺突兀,質疑與原有建築物並不協調。林則表示,之前的「竹棚」設計構思將歷史價值可與中環街市及灣仔街市媲美的「F」倉拆卸,而今次則順應民意,將建築高度大幅降低,與社區關係亦較恰當。

聘猛人任藝術顧問

(星島日報報道)為將中區警署打造成當代藝術中心,馬會特意委聘國際藝術界猛人、曾任多間藝術館館長的大衞.艾略特(David Elliott)擔任藝術顧問,為日後的藝術節目及資助發展模式建立架構。馬會期望能邀請不同的組織進駐,為中區警署帶來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亦提供一個平台,讓現時缺乏支持而規模細小的當代藝術和文化組織得以扶植及發展。

  艾略特曾掌多間藝術館
  艾略特正與本地藝術團體商討,為「中區警署活化計畫」制訂具本土、區域以至充滿國際魅力的藝術活動,以及準備於明年就藝術項目發展作進一步建議。艾略特擁有豐富的現代及當代藝術領域的經驗,最近被委任為今年第十七屆雪梨雙年展的藝術總監。自一九七六年起,他於多個國際藝術館擔任館長等重要職務,當中包括英國牛津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他亦是著名東京六本木山森美術館創館館長,並曾擔任國際現代及當代藝術博物館委員會主席一職達六年。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中區警署建築群位處中環的心臟地帶,若配合區內其他歷史建築和旅遊點,包括藝穗會、文武廟、孫中山史迹徑等,可產生協同效應。荷李活道一帶向來富文化氣息,設有大量藝廊,形成獨特文化氛圍,預期建築群日後將成為區內獨特的文化地標,進一步發展荷李活道一帶的文化藝術事業。 記者 劉嘉裕

(星島)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05:30

Sunday, October 10, 2010

啟德格仔山待評歷史建築

(星島日報報道)九龍仔公園附近一個被漆上紅白格仔的小山丘,是航空界著名的「啟德格仔山」,亦是港人對啟德機場回憶的一部分。昔日用作引導機師降落的格仔山,隨啟德機場停用荒廢至今。古迹辦最近將之列入新一批建議評估的歷史建築物,古諮會主席陳智思認為格仔山有歷史價值,希望能展開專業評級。

為機師導航的「啟德格仔山」位於九龍仔公園附近,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夷平頂部,漆上顏色鮮明的紅白色格仔,自啟德機場於九八年關閉後,格仔山便失去導航價值,漸漸遭人遺忘,紅白格仔開始脫色,前方的樹木將半個格仔山「淹沒」。

60年前削山頭畫格仔
古迹辦發言人證實,去年公眾諮詢期間,有市民要求古迹辦評估「啟德格仔山」的歷史價值,因此將格仔山納入建議評估的新項目名單內。鑑於新增項目眾多,加上要作繁複的研究工作,包括翻查歷史和實地視察等,有關項目的評估將會留待一千四百四十四幢歷史建築物評估完成後才進行。據了解,提出申請評級的是一名外籍航空愛好者。

古諮會主席陳智思接受查詢時表示:「格仔山好有紀念價值,希望專家小組能夠給一個專業的評級。」他指出,「啟德格仔山」是港人成長一部分,對九龍城居民而言有如獅子山一樣,記載了他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

資深飛行員錢耀昌表示,身處九龍城區最高位置的格仔山有多個功能,紅白格仔是為了提醒機師「前面有座山」,亦同時告知「要轉彎入機場」,格仔山亦可用作發放訊號、放置導航燈,以及供民航處放置雷達,作為飛機的無線電導航,以便機師在大霧下仍可接收機場的訊號。

飛機飛越樓群降落,成為啟德機場特色,遊人可隨意上格仔山看飛機在頭頂飛過,錢耀昌說:「在山頂上,可清楚看到飛機下降時伸出的飛機轆,就連螺絲都可以看得好清楚!」

山上看飛機頭頂過
該處曾是飛機發燒友必到之地,亦適合情侶拍拖欣賞日出和日落。他憶述在六十年代時,幾乎每日均會駕私人飛機駛過格仔山再在啟德機場降落,對格仔山十分有感情,並歎謂:「現在只可在維港上空飛過,不可再飛近民居。」

錢又指,有外地朋友來港時,會帶他們上格仔山看飛機,啟德機場停用前,亦與一班朋友上格仔山「告別」啟德。他認為:「格仔山是九龍城區地標,荒廢太浪費,希望格仔山可得到活化,例如在山上建啟德博物館,細說香港的飛行歷史和啟德的資料,成為港人集體回憶的基地。」

(星島)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05:3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09/3/kmvh.html

深水埗舊樓變身博物館 建築具「香港味道」 社協促保育

【明報專訊】灣仔藍屋成功保育留屋留人,但香港仍有很多特色舊樓,不是被拆就是丟空棄置。紮根深水埗多年的社區組織協會(SOCO),在《施政報告》公布前,今日帶領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落區探基層,社協主任何喜華會向梁振英展示汝州街一幢20年代興建的3層二級歷史建築。過去幾年,何喜華每次經過都會仰頭凝視良久心想﹕「如果我可以租這幢唐樓就好。」但一直得不到頑固業主首肯,終於數月前他路過發現其中一伙貼出「招租」,如見奇蹟,二話不說租下逾千方呎單位,準備把它變身深水埗民間博物館和基層社區中心。

深水埗窮人多舊樓也多,埋藏板間房這支港人住屋哀歌,還有多個草根邊緣故事。何喜華翻查資料,原名「深水步」的深水埗早於20世紀初便是民間工商業中心,賣炭、打棉胎、鞋舖,50年代起變成製衣基地,紗廠、布行、車衣店雲集。如今在深水埗仍可見到市集特色——長沙灣道時裝街、南昌街鈕扣珠仔花邊街、鴨寮街二手跳蚤市場、多個電腦商場等,還有多家老店——二叔公當舖、鮮製豆品店、種子店等,很多店舖都幾近絕迹香江。

「深水埗盛載的,是濃濃本土文化。」何喜華看中的二級歷史戰前建築有近80年歷史,位於汝州街269號與桂林街交界,外牆漆上米色,隱約看到「裕棧海味」舊招牌,據說是業主老家曾經營的生意。沿樓梯直上可見一梯兩伙分屬兩名業主,何喜華租下1樓一伙1200方呎單位,月租8800元,「我其實最想租樓上,你上來看」。

「走馬騎樓」通花圍柵 如時光倒流
二樓單位間隔開揚,同樣逾千方呎單位連接露台,是典型戰前樓宇「走馬騎樓」——即大得連馬都可以走過的騎樓,「之前曾被改建成板間房,不知何時丟空至今」。天台圍柵是樽形通花,椅著欄杆可看到深水埗眾生相——老人拾紙皮、二手器材交易、菜市場小販叫賣,恍如時光倒流,證明買賣歷史沒有褪色。

「我好想租下二樓和天台,搞民間藝術展覽、音樂會、攝影展、社區介紹等。」何喜華聚焦扶貧,同時關注保育,他駐紮深水埗30多年見盡社會最潦倒故事,但他發現片段都不盡是黑白,當中折射出歷代基層如何掙扎求存,是最具「香港味道」的珍貴鏡頭。「可惜,個業主唔理我,他有幾層樓在手,唔急住放租掙錢。」何喜華唯有向看門人落足嘴頭,希望用誠意打動。

「藍屋成功僅個別例子」
他說﹕「藍屋成功留屋留人是個別例子。深水埗很多舊樓丟空無人理,部分更是歷史建築,希望政府可多出力,例如加碼資助業主維修,刺激租賃市場等。」目前452個已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當中15個位於深水埗,由一至三級不等。

何喜華本身是市區重建    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委員,他認為,真正的保育要有民間參與。他會把已租下的單位變成展覽室,定期舉辦本土藝術文化展,平日就開放作社區中心,供板間房兒童使用電腦溫習,並將之命名為「SOCO 269」,「單是舊樓裝修    防漏水就用了30萬元,但我覺得值」。

明報記者 盧曼思
(明報)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09/4/kmum.html

Saturday, October 09, 2010

去科學館解開達文西密碼

《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舉世聞名的畫作,體現文藝巨匠達文西的無窮才華,然而他的才情並不局限於藝術創作,達文西在武器製造、飛行、水力工程及人體解剖等亦有深入的研究。香港科學館首辦「達文西的創意奇想」展覽,展出五十多件依照達文西的概念而製成的機械裝置、部分手稿複製本,以及十六幅他的名畫複本,讓市民探索這位天才的驚人創作力,及運用想像力解開「達文西密碼」。
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有無窮的想像力及創造力,並能精細地記載每一個研究和現象,意大利佛羅倫斯達文西博物館多名工匠和學者,花了多年時間研究達文西的手稿,成功利用其概念製成構造複雜的機構裝置,香港科學館向達文西博物館借得有關裝置,今次展覽會將展品分為軍事武器、飛行儀器、水力機械、機械機器,以及達文西畫廊五大類別。

生逢亂世啟發創造大炮

達文西身處戰亂頻繁的動盪之世,曾受僱於貴族,為他們出謀獻策,達文西以嶄新的意念及技術,設計不少軍事武器,他所使用的齒輪、槓桿、旋轉等原理,突破當時簡陋的科技水平,博物館按照其意念,設計出一台極具規模的海軍大炮,船上配備一個旋轉平台,並裝有十六台大炮,可在短時間內對敵方造成重大損害。

嚮往翱翔設計飛行器具

嚮往翱翔飛行、喜歡觀察雀鳥的達文西,多次解剖雀鳥的翅膀,分析翅膀中羽毛、肌肉、筋骨的分布,設計一件一件的飛行器具,其中一台以其設計概念而製成的空氣螺旋槳,透過人力攪動主軸產生上升動力,雖然能否飛上天仍是未知之數,但後世一般認為這是早期直升機的雛形。

觸摸展品更親近達文西

科學館助理館長(科技)陳淑文指出,展覽透過八十多件達文西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體現達文西傳奇的一生及天賦的才華,大部分展品可供市民近距離觀賞及操作,展現各機械的精細設計,場內亦設有電腦動畫解說,讓市民感受達文西的才情,啟發市民的想像力。

「達文西的創意奇想」展覽

日期:8/10/2010-9/2/2011
地點:香港科學館專題展覽廳
收費:入場費$25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60歲或以上長者半價
展品:分為軍事武器、飛行儀器、水力機械、機械機器及達文西畫廊五大類別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01009/00410_001.html?pubdate=20101009

達文西展拆解密碼

【明報專訊】16世紀藝術大師達文西,創出《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不朽名作,香港科學館和意大利達文西博物館合作,昨日起合辦為期4個月的「達文西的創意奇想」展覽,讓市民親身觸摸依據達文西意念製作的機械發明及名畫複本,也可近距離拆解「達文西密碼」,欣賞其創意精神。

展59按草稿製成模型
達文西於1452年生於意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文西鎮,1519年於法國離世,終年67歲。近500年後的今日,香港科學館展出由意大利佛羅倫斯達文西博物館借出的達文西作品,包括59個根據達文西草稿而製成的模型,如可設計防禦外人入侵的機械設計,又有坦克和導彈等軍事作品等。

科學館導賞員陳淑文表示,達文西博物館早前將展品帶到台灣和新西蘭等地展覽,今次展覽除介紹達文西的作品外,還會介紹他的生平,她說達文西是私生子,不能接受正統教育,只能在14歲時跟師學藝,但終憑創意和想像力,成為傑出的藝術家和發明家,她希望展覽可為港孩引以為榜樣,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

展覽包括59件模型及16幅名畫複製品,由於達文西生前興趣甚廣,尤其最愛飛行,因此後人在他的遺作中,找到不少機械圖則。達文西博物館依據圖則製作真實模型,具體展現他的無窮想像空間。陳淑文笑言,達文西設計不少飛翔、潛水甚至水上滑行等享樂工具,但後世做出實物模型後,經實驗證明不能實行。

《蒙娜麗莎》復修版 顏色光鮮
今次展出16幅複製畫,包括《最後的晚餐》和疑為達文西的最後作品《施洗者聖約翰》,更會展出復修前後的《蒙娜麗莎》。陳淑文說,該畫飽經風霜,雖然長時間收藏於羅浮宮,但仍自然褪色,顏色變得深沉,復修版則回復16世紀初的原貌,顏色光鮮,蒙娜麗莎手部筆迹亦較明顯。

(明報)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05:1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08/4/km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