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京天天進行翻天覆地工程,早已見怪不怪﹔老胡同版圖一直在縮小,龐然新廈愈建愈多﹔舊與新往往勢不兩立,新近落成的新地標首都博物館新館,倒是新瓶舊酒,以最新設施盛載淳厚的老北京情懷。
50年一遇的博物館建設
去年12月16日開館試業的北京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京城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首都博物館原館設在北京國子監街孔廟,由於面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當局決定另覓新地擴展。首都博物館新館在2001年12月動工興建,耗資5億人民幣,歷時4年完成。新館分為地上5層、地下2層,總建築面積達6.38萬平方米,相當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4倍。不說不知,北京大型博物館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均建於50年代,往後50年,北京大型博物館建設項目是零。因此,首都博物館新館啟幕,成為了傳媒焦點和平民茶餘話題。50年,半輩子的光陰,在歷史的長河裏有如滄海一粟,然而,這50年裏,中國經濟面貌大為不同,全球博物館文化也與日俱新。
環保互動零「隔膜」參觀
首都博物館為展示北京歷史和文化風貌的綜合型博物館,展品文物多達5000件,場內主要分圓形展館和方形展館兩大部分,北京通史陳列、館藏精品和臨時展覽三大內容,內裏再細分了歷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篇、瓷器、玉器、佛像、書法繪畫等十數個展覽。
新館不單寬大嶄新,空間感和採光均極佳,管理上也相較內地其他博物館先進,顧問團特別到訪日本、加拿大、美國、西班牙等地實地觀摩取經。「新館的最大特色是,向觀眾開放的面積比例高,休閒設施豐富,展覽活潑互動,並設有照護老人、殘障人士的專門通道和設施,又特別備有育嬰室。」顧問崔學諳說。
互動是世界博物館的大潮流,首都博物館新館也不例外,雖然觀眾仍舊不能觸摸展品,但館方為不少展品打破「隔膜」,讓參觀人士可「零障礙」觀賞,如佛像展裏的佛像,不設玻璃展箱,讓參觀者近距離細賞佛像雕工細節。場內裝有不少輕觸式導賞電腦,click一click,觀眾不單獲得展品的背景資料,更可隨意放大展品圖片。像書法展覽裏,參觀者便可把董其昌的書法作品逐字逐劃放大,細細品味鐵劃銀的骨氣和氣勢。
實景精品展現北京性格
首都博物館以展示北京性格為目的,展品豐富多變,既有藝術價值連城的古玩古物,也有許多尋常民間日常用品。老百姓看前朝老百姓的用品,帶生活的觸感與智慧,分外親切,趣味盎然,包括剪刀、照片、地圖、器皿、列車時刻表,甚至考生在科舉考試作弊的貓紙「夾帶」﹗館內同時亦建有大型「實景」,讓人穿越時光隧道,走回消失中的老北京。好像自開館以來大受歡迎「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以結婚、做壽、過年、小孩滿月為題,以大量模型展示,場內又複製了原大的四合院大門、門墩等等,並附以詳細解說各款大門的門弟之別。另又設京劇文物展,場地仿照陽平會館戲樓而建,樓高兩層,四周展示京劇戲服,戲樓中央設有大電視,播放影片講解京劇特色。
「走馬看花的看,至少3小時,精讀細賞的話,至少兩天。」崔顧問說的,確是實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