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s_london

museums_london

Sunday, November 27, 2005

為省3.5億 孫中山博物館遷甘棠第

【明報專訊】中區老街坊近日在前警察宿舍地皮陸續「發現」中央書院古蹟,但原來民政事務局早於4年前已知情,且曾計劃在宿舍地皮上興建孫中山博物館,惟最終因建造費高達4.9億元而放棄有「真」的原址,把博物館遷入甘棠第,節省3.5億元之餘,更可把約值30億元地皮出售發展住宅。長春社狠批政府向錢看,古物諮詢委員會要求政府作合理交代。

政府4年前已知紅磚牆存在
香港發現逾百年古蹟是喜事,但負責勘察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低調回應事件。本報昨日向處方查詢詳情,發現民政局早於2001年已得悉有關紅磚牆和花崗岩石柱的存在,並曾考慮在原址上興建孫中山博物館。


古物古蹟辦事處發言人回應查詢時說,民政事務局於2001年6月已開始在中西區尋覓適合地點建孫中山博物館,包括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負責研究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在宿舍地皮興建博物館是可行的,但要詳細考慮技術問題和交通等配套。

長春社斥政府向錢看
被問及計劃告吹原因是否與政府可增加地皮收入有關,處方發言人沒有正面回答,只表示在甘棠第興建博物館的時間較快,成本較低。宿舍地皮的建造費估計要4.9億元,而甘棠第的收購費連改建費只需1.4億元,最終決定是由民政事務局給予政策支持。發言人並指出,甘棠第主人何甘棠與孫中山均是中央書院的同學。

長春社理事黎廣德批評,政府向錢看,為慳3億元﹔而孫中山曾在該書院主持奠基典禮,是他在香港留下唯一觸摸過的遺蹟,但現在可能要面臨清拆危機。他質疑政府作出決定時從未諮詢公眾,港人未必認同有關取捨的價值觀。

身兼城規會委員、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的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林雲峰質疑,在甘棠第建孫中山博物館是否「原汁原味」,並要求政府向古物諮詢委員會交代有關古蹟的數量和處理方法。他說﹕「上海一個舊區都有10多個文物區,香港一個都無,有關遺址不能忽視。」

半山區關注組召人何耀生認為,政府不遵重中華民族的歷史,要求政府保留所有發現的古蹟,並提供配合的規劃環境。


明報記者

11月 26日 星期六 05:05 更新
http://hk.news.yahoo.com/051125/12/1j0rp.html

Friday, November 11, 2005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建築結合歷史的衝擊

【明報專訊】德國近年出現了不少有趣的新建築,且因著它們具標誌性的內容,統統成為該國的地標。位於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Jewish Museum)便是其中的象徵。

2001年落成的猶太人博物館,顧名思義是以猶太人歷史為主題而建,博物館外形參差不齊,從地面看只會看到博物館外牆的金屬面板以及不規則的窗口。根據博物館的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香港城市大學媒體科技中心建築師)所表示,博物館的設計根源是猶太人的標誌——大衛星,把大衛星拆散之後重組,便成了這個樣子。那座宛如閃電狀的建築物,就像一道閃電劈向德國人,甚至是世界上所有人的腦袋,是一道文化乃至政治的衝擊。

猶太人在納粹黑雲籠罩歐洲的時期所經歷的苦難,一一給記載在博物館內。Daniel巧妙地把博物館以一條主軸,但分拆成很多分支的概念來設計,主軸代表了猶太人的二元性(時間及空間)的人文歷史發展,而分支則代表了猶太人當時的逃亡路線以及不幸被關入集中營而步入死亡的悲慘之路。館內分支的交匯點就只有空洞的空間(Void),象徵了一個民族的空白歷史,當你沿著「死亡之路」直走到盡頭,便可通往館外的Garden of Exile,49條(48+1)6米高的方形石柱,每邊7條,排列成四方形,這裏是Daniel玩弄數字啞謎的舞台。7在猶太人的信仰中代表上帝在創造宇宙的第7日休息﹔48的數字代表了以色列人於1948年立國,而剩下的1條石柱則代表德國統一之後的首都柏林。

在記載著一片苦難歷史的地方參觀,體會並不好受。地面一層的Memory Void成為以色列猶太裝置藝術家M. Kadishman要求參觀者感受這段苦難歷史的空間。這個名為「落葉」(Shalechet)的藝術擺設由1萬塊鐵片面孔組成,當參觀者在鐵片上步行時,會發出空洞的金屬撞擊聲,宛如千萬把訴說痛楚的幽魂聲音在低泣。

迪積克

11月 10日 星期四 05:05 更新
http://hk.news.yahoo.com/051109/12/1ij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