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重陽節孝子賢孫登高掃墓,但應節「遊覽墳場」則可謂別開生面,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趁重陽時節,打破中國人忌諱,帶領40名市民導賞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它前稱「殖民地墳場」,是港島區歷史最悠久的墳場,不少香港歷史上的顯赫名人如何東(買辦巨富)、何啟(孫中山老師)、遮打爵士(置地創辦人)等均長眠於此。
丁館長與市民穿梭墓地,細說墳場源起及名人故事,並考慮製作小冊子,以及提供網上資料,供市民到墳場「自由行」。
丁館長表示,「墳場」的出現已成香港殖民地歷史一部分﹕「中國人墳墓是馬蹄形,按風水獨立葬於山頭﹔墳場則是歐洲人的傳統,一般建在教堂附近。香港墳場的起源,便與英軍不可分割。」
1841年出現首個英人墳
1842年南京條約,香港割讓給英國,不過此墳場最早一個墳墓卻出現在1841年。丁館長說,據一名軍醫日記記載,一名英國軍艦的船長死後,人們越過高山把他葬在一個山谷,名為Happy Valley(快活谷),船長從此進入「極樂之地」。
丁館長指出,香港英軍是「病死多於打死」,事緣當年香港瘧疾盛行,加上英人來港水土不服,就連當時身為醫療界最高統帥的「醫務總監」亦死於瘧疾,有需要為居港英人開闢墳場,「當然死於瘧疾的中國人更不計其數,只是沒有紀錄」。
殖民地墳場容納不同宗教
1845年這個墳場正式定名為殖民地墳場,但除了基督徒外,亦埋葬不少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及後再擴展至拜火教、印度教,並為已逝的居港日本人特別開闢新墳地。
華人最早的墳場,是1913年建立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反映出當時香港華人逐漸建立地位,並開始產生以香港為家的歸屬感。
製作墳場自由行小冊子
丁館長說,每個墳墓,都埋藏著一段歷史故事,現仍不斷在墳場重新發現名人墓穴,令香港歷史更形立體。該館將於12月再舉辦第二次墳場遊,但因反應熱烈已告額滿,丁表示,會考慮印製小冊子或提供網上資料,供有興趣的市民「自由行」。
明報記者 伍詠詩
10月 17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http://hk.news.yahoo.com/051016/12/1hpdj.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